武管中心副主任陈国荣——
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武术
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比赛前,总局武管中心训练竞赛一部组织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座谈会,在这次关于中国武术传统项目发展的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业内人士各抒己见,在认真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后,总局武管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国荣的讲话给与会者以深刻的思考和巨大的鼓舞。 “24字”定位未来发展 “四年一个周期,我们要把传统武术打造成什么样?”陈国荣定位了24个字:动作规范、技术全面、技法精湛、演练细腻、风格独特、完美呈现。 他强调,专业队在武术发展过程中要起到引领、示范、指导、促进的专业化作用,随着今后社会改革,对社会贡献率是评价标准。 关于武术技术的未来发展,陈国荣说,座谈会共同统一思想之后明确了未来四年如何做。 他说,“高难美新”,在这个阶段有新的含义,如何“高”,作为武术特质的项目,每个项目、运动员有结合,要有别人不能的东西,一个个地区、一个拳种,引入到专业比赛,别人没有。如果再细化,有6个方面,一是动作规范,长拳要像长拳,不能不知道基本东西;技术要全面,不能光会一个长拳,一个刀,那很单一了,这不是我们需要的;三是技法要精湛,同样一个技法,表现出技法,功夫特质;第四个是技法注重演练性,造型要舒服;第五风格要独特,要有自身的东西,即风格特点,形成的动作才能丰富多彩;最后的落脚点讲究完美的展现,不能缺东西,要全面,表现难度、动作展现非常完美。 “三条线”勾勒上升平台 陈国荣表示,在大的方向上,今后思路是三条线:一是提供平台,赛事设置按照项目发展需要,掌握传统东西,不参加规定赛事就不能参加其他,专业队既传统传承又是核心,锦标赛、冠军赛甚至今后亚运会是必须的,包括自身发展东西也都要有市场的概念;二是运动队自身发展,不能是一亩三分地,要对传统方法进行总结,武术很多是科学的传统练习方法,比如“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一些传统训练技法不是杠铃什么就能替代的,把我们特质训练的体系提炼整理,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裁判队伍要求一致性,统一才能使竞赛的杠杆最大化。同时三条线必须联系起来,中国武协提供平台,裁判、竞赛办法,健康稳步的发展是我们最需要的,同时申办进奥运也是我们目标。有目标、方法,措施一定会健康持续,达到四年期望值。 “我们的发展不应该是‘翻烧饼’式的低水平循环,要科学训练,掌握规律才能螺旋上升、进步”,陈国荣强调,教练员可以不是理论家或者院校老师,但对运动员的共性个性一定要结合好,从选材开始就能设定目标培养出什么人,这点很重要。 四年周期看效果 武术也是四年一个周期,“裁判教练要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决策,虽然各个队伍情况不一样”,陈国荣说,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周期,1998年搞难度,大部分精力都在这儿,男女难度是不是不一样,女子有女子特点,不同项目难度不一样;武术套路的本质,是希望在很流畅基础上体现难度,而且中间是无缝,不能让所设置难度打折扣,磨合贯穿艺术的思想正在一步步确立。 在陈国荣看来,武术和艺术发展是相通的,难度是艺术发展最高阶段,套路的起承转合就和作画一样,要了解了共同性质,套路编排也好,也要贯穿这种东西,得有一个情节在里边,希望既能体现能力,又能把传统东西即攻防含义和武术特质表现出来,“练成体操没有意义,要稳步推进,四年不是突然性的变化,思想统一最关键,不然永远两层皮,这需要大家把信息公开、透明,裁判员的提升与运动队同步。” 三大人群重配合 “我们最最看重的是武术的社会价值和辐射作用,核心技术传承是靠专业来传承,业余爱好者不需要对技术研究,只要舒服,但专业人士核心不能丢”。在陈国荣眼中的职业化概念,即武术职业化道路是必须走,比如对抗性项目要求职业化,套路同时有,表现方式不一样。 他分析说,就武术的发展来说国家层面建立机制,就是要传承。三个领域:竞技、传统、武术产业,三个人群:专业、职业、业余,配套起来都可能有作为,专业这块竞技体育走的是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健身就是文化传承,培养基本人群。 陈国荣介绍说,去年太极拳也做了实验,以观赏价值,通过形式的突破。太极拳缓慢的东西,水平再高,也是要提高观赏性,不光是看技术本身,搭配长相服装技术,难度环节,可以有很大的信息量。混双太极拳借鉴花游手段形式,又没有偏离武术,却有了更好的表现形式。混双太极拳的夺人耳目,说明武术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资源很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它一种契合的发展模式,将传统表现形式与社会价值,作用结合起来,专业必修和国际主流的接轨,又保留项目特色,才有持久的发展后劲儿。“我们不能把武术做成体操,能进奥运会必须有自身特点”,陈国荣肯定地说,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并不对立。